吃饭没胃口,食欲不振,山楂加一物,轻松调理好脾胃

发布日期:2023-08-09 08:00

南宋绍熙年间,光宗皇帝最宠爱的一位妃子病了,她面黄肌瘦,不思饮食,身体衰弱。宫廷御医虽用了许多贵重药治疗,都不见效,于是张贴皇榜招医。一位民间郎中揭榜进宫,为贵妃诊脉后,许以半月必愈。给出的治疗方法却很一般:将山楂果与红糖煎熬,每饭前吃五至十枚。经过这样的食疗,贵妃的病果然如期痊愈。后来,这种酸脆香甜的蘸糖山楂传入民间,并发展成为串起来的冰糖葫芦。

山楂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食物,但是山楂是如何发现并成为中药的呢?这就不得不提李时珍了。

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果部的载述,他专门讲解,他邻居家小孩的食积病很严重,既有黄肿还出现了腹胀如鼓的情况。野外生长的山楂同类的树果,被他采食,吃了个够,吃到“至饱”,他的肚腹更鼓更圆了。正因为如此,恰好这野山楂的消食化积功效,对他的食积病起到了治疗作用。他在大吐痰水之后,竟然痊愈了。这也加深了李时珍的思考:过去读到《物类相感志》中说,“煮老鸭、硬肉,入山数颗即易烂。”由此可以推知,山橙具有消肉积之功。李时珍在夹叙夹议中,把山橙助消导、化积滞的药用功效进行了通俗而求实地讲解。

名医张锡纯在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上说,山楂“味至酸,微甘,性微温,皮赤肉红黄,故善入血分,为化瘀要药,能除痃癣症瘕、女子月闭及产后淤血作痛”。同时,还指出“山楂,若以甘药佐之,化淤血而不伤新血,开郁气而不伤正气,其性和平也。”

《中国药典》记载山楂,消食健胃,行气散瘀,化浊降脂。用于肉食积滞胃脘胀满,泻痢腹痛,瘀血经闭,产后瘀阻,心腹刺痛,胸痹心痛,疵气疼痛,高脂血症。焦山消食导滞作用增强。用于肉食积滞,泻痢不爽。

道地药材又称为地道药材,是优质中药材的代名词。是指经过中医临床长期应用优选出来的,产在特定地域,与其他地区所产同种中药材相比,品质和疗效更好,且质量稳定,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中药材。山楂主要产地分布于山东、陕西、山西、河南、江苏、浙江、辽宁、内蒙古等地,尤其以山东青州为山楂的道地产地。山东青州山楂,果大,维生素含量足。其色、香、味、形俱佳,营养丰富、味美香甜。山楂在青州市栽培历史悠久,是山东省地方名、优特产,据明嘉靖四十四年的“青州府志”中记载,栽培历史已有500余年。山楂树具有喜光、耐旱、适宜低温的特性。在阳光充足,土壤肥沃的山坡地上的山楂树,才能生产出果肉细腻、果实着色好、含糖量高、品质上的果品。青州西部山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适中的气候条件,为青州山楂创造了优越的生长环境,造就了优良的内在品质。

李良济山楂干原料优选当季新鲜青州山楂,层层筛选,采用原始的加工方法,选取主根中心切片,片大无空心,大小均匀,全程把控质量,确保新鲜。

现今常用的山楂炮制品主要为生山楂、炒山楂、焦山楂和山楂炭4种。(内容源于:《北方常用药材炮制研究与临床应用》)《中国药典》2020年版收载有净山楂、炒山楂以及焦山楂。

1. 净制

取原药材,除去杂质及脱落的核和果柄。

山楂生,擅长活血化瘀;消食作用亦强,常用于血瘀经闭,产后瘀阻腹痛、疝气疼痛以及高脂血症、高血压病、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,亦用于食积停滞。

2. 炒制

取净山楂,置炒制容器内,用中火加热,炒至颜色加深,取出放凉。

炒山楂,酸味减弱,可缓和对胃的刺激性,善于消食化积,常用于积食停滞、脾虚食滞。

食积停滞,常与神曲(麸炒)、莱菔子(炒)、橘皮等同用,能消食和胃,用于饮食过度、食积内停、气机不畅、脘腹胀满、嗳气吞酸、恶食呕逆,如保和丸(《中药成药制剂手册》)。

3. 炒焦

取净山楂,置炒制容器内,用中火加热,炒至外表焦褐色,内部焦黄色,取出放凉。山楂炭表面焦黑色,内部焦褐色,味涩。

焦山楂不仅酸味减弱,并增加了苦味,长于消食止泻,多用于食积腹泻。

4. 制炭

取净山楂,置炒制容器内,用武火加热,炒至表面焦黑色,内部焦褐色,取出放凉。

山楂炭味微苦涩,有收涩之功,偏于止泻、止血,可用于脾虚泄泻、胃肠出血。与金银花、大黄、肉桂等同用可治血痢,如银楂姜桂大黄汤。若胃寒者,可与炮姜同用,如小儿止痛片(《简明方剂辞典》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