脸上有这4个特征,说明你需要补脾胃了,3个方法助你在长夏养出好脾胃!

发布日期:2025-07-23 08:00

入夏后,身边人脾胃不好的情况逐渐多了起来!夏季脾胃不好,原因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:

①阳气不足,脾虚:夏天属“长”,万事万物都需要不断地消耗阳气来做着推动、助力工作。体内阳气足的还好,阳气不足的,脾胃自然就弱下来,人就容易没胃口、吃饭不香、或者消化不良。

②湿气太重,湿气困脾:气温升高,雨水增多,脾运化不过来湿气,反被困住,每天“昏昏欲睡”,醒不过来,人也会跟着头昏、四肢困重乏力;

③寒凉过多,脾胃虚寒:脾喜温,大量冷饮、寒凉水果的摄入,让它每天直面伤害,还要被迫努力干活去运化这些伤害,可太难了,一不小心,还会腹泻。

中医认为,脾属土,主运化,运送水谷精微,化生气血津液,脾与长夏相对应。脾脏喜燥而恶湿,湿又为阴邪,好伤人之阳气,尤其是易伤脾阳。因此,长夏是人体脾土最易受伤的季节,也是健脾、养脾、治脾的重要时期。

五色主病,青、黄都说明脾胃差!想要知道自己是不是脾胃虚弱,看脸就知道了。

《黄帝内经》曰:“十二经脉,三百六十五络,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。”脏腑精力气血亏虚者,面色会有明显改变。

一、看面色

脸色青黄夹杂,一般属于脾气虚,同时还有容易疲乏、动一动就出汗、大便先干后软等表现。脸色偏白或有淡青色,一般属于脾胃虚寒,常伴有大便稀烂、大便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,遗尿,怕冷等表现。脸色暗黄,一般属于脾阴虚,常有大便干燥、颜色深,身形瘦小,手脚心热,睡觉常常怕热踢被子,晚上盗汗,脾气还会暴躁等表现。除了整体的面色,还有特殊部位的色泽,也是判断自己是否有脾胃虚弱的重点。

二、看鼻梁

鼻梁又称“山根”,山根是阳明胃经循行的部位,当孩子的山根出现青筋,通常都代表着中焦能量不足,也就是脾虚。

三、看上下眼睑

《望诊遵经·眼目形容提纲》云:“以目睑言之,上睑属脾,下睑属胃。”上眼睑为脾,下眼睑为胃,这两个部位发红代表积食发热,发青发紫表示积食已久,大多是脾胃长期受损导致的。

四、看嘴周围

嘴巴四周是胃经和大肠经循行的部位,脾胃受寒,嘴巴周围一圈就可能泛有青、黄色。

4个方法长夏养出好脾胃

1、按揉或艾灸穴位

中医建议,如果用艾灸的话,可以选足三里、中脘穴、 三阴交、阴陵泉等几个祛湿要穴。

足三里、中脘,可健运脾胃中焦,增加人体对水湿的消化吸收运转能力;

三阴交,是足太阴脾经、足少阴肾经、足厥阴肝经三条阴经的交会之处,因此得名“三阴交”,艾灸或者按揉,可益气健脾,培补肝肾。

阴陵泉穴,是祛湿要穴,经常按揉可起到健脾祛湿、通经活络的作用。每日早晚各按摩1次,每次60下左右,以穴位处略有酸胀感为宜。

2、饮食调理

夏季多雨,湿气重,可以通过饮食,来健脾祛湿,提升脾运化水湿的能力,四神汤就是中医著名的健脾祛湿食方。四神汤煮水是比较简便的方法,组方为茯苓、芡实、薏米、山药各10克,煮水饮用即可。

3、补阳气祛寒湿

脾胃虚寒、湿气重、常常腹泻的朋友,这个夏天一定要用三伏贴和三伏灸为自己补阳祛寒湿!

在闷热的三伏天里,人体内阳气上升,经络通达,气血充沛。此时敷贴温阳驱寒的三伏贴,可助力人体温脏去寒,祛除体内沉寒痼冷,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,预防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,并为秋冬储备阳气,体阳气充足则脾胃病不易复发。除了消化系统疾病,三伏贴还适合调理风湿免疫疾病、妇科疾病、呼吸系统疾病、儿科疾病以及亚健康的调理。

三伏灸,也只是不错的补阳驱寒湿的方法,在督脉施以铺姜灸,以艾绒和生姜的驱寒作用,激发人体自身的阳气,又将这种温热,通过复杂有序的经络系统传递至全身,以疏通经络、散寒除湿、补元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