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三伏到立秋,建议睡前15-20分钟做这件事,排出一身寒、湿、浊,还有助于睡眠

发布日期:2025-07-25 08:00

三伏,是一年中最热的30天,容易出现心情烦躁,睡不好的情况!同时,湿气正当令,人的五脏六腑中属脾最怕湿,湿气阻滞在脾胃中,就会出现没有胃口、爱犯困、没精神等表现。睡前泡脚,就能帮你解决这些问题!民间有个说法:热水泡脚,赛吃人参,富人吃补药,穷人就泡脚。如果感觉到自己特别容易滋生寒湿之气,平时又运动比较少,那么可以常泡脚。

在中医看来,夏天泡脚有其独特的好处,比如祛寒、祛湿、解暑热、养心脾……

1、有助祛寒、湿

夏天自然界阳气旺盛,人体的阳气发散于外,经常泡脚可以借此把体内积攒的寒湿逼出来。体内有湿气的人常有慵懒、体乏、舌苔厚腻、嘴里发黏、脸上出油多、大便容易粘马桶等表现。湿气可与体内的寒、热相结合,导致寒湿、湿热。

寒湿的人不仅容易感觉累,还怕冷,多有手脚或小腹偏凉、大便不成形、舌苔白腻等特点。湿热的人,则多有小便短黄、舌质红、苔黄腻、容易着急上火等特点。夏天泡脚尤其适合寒湿体质的人群,这类人泡脚时可以适当加入艾叶、花椒、生姜、苏叶、桂枝等中药,有助温阳散寒、温经止痛。

2、有助解暑热,养心脾

夏天人们往往“以凉制热”,吃冷饮、吹空调,而我国传统医学认为,热水泡脚有助于解热:泡脚时可以出汗,而出汗本身就是一种解热方式;夏季容易睡不好觉,易伤脾胃、耗心血,泡脚有安神作用,通过泡脚让人体阳气入阴,调节睡眠,对心脾有滋养作用。

3、有助“引火下行”

由于种种原因,很多人的身体变得“上热下寒”,表现为:上热,包括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、牙龈肿痛、脸上长痘、入睡难、虚不受补(一补就上火);下寒,表现为大便不成形、腰膝酸冷、尿频、痛经等。坚持泡脚有助从下焦把寒气排出体外,泡完之后包括日常生活中,可以多揉搓脚底的涌泉穴,能引火下行,纠正上热下寒的情况。

夏季泡脚的4个原则

1、泡脚水温,不要太烫

泡脚水别烧得太烫,40-45℃就刚刚好,差不多摸着有点暖,但不会烫脚的程度。水温太高,血液会往脚底下跑,心脏、大脑等重要器官供血不足,容易引起头晕。因此泡脚以微微出汗或无汗但感觉全身温暖为宜。

2、时间合适,汗微出

夏季泡脚,每次泡20~30分钟就够了,水位应没过脚踝,泡久了大汗淋漓,反而耗元气。老人、身体虚弱以及有心脑血管疾病的,泡脚时如自觉胸闷、头晕、心慌,赶紧停下来,若长时间不缓解,需及时就医。

3、勿过饥过饱,泡后避免洗澡

饭后歇1小时后再泡,睡前泡也不错。千万别饿着肚子、吃得太饱,或者刚吃完就泡脚,不然血液循环一加速,容易犯迷糊。此外,泡脚后尽量不要洗澡,因为此时汗孔张开,脱衣洗澡时,一冷一热特别容易着凉。而且洗澡水要是比泡脚水凉,湿气还会顺着脚往身体里走。

4、勿吹着空调泡脚

泡脚时,人体毛孔微微张开,此时若开着空调,寒气会趁机再次进入体内,加重身体的湿寒程度,因此泡脚时务必避开空调。泡完脚后,要及时擦干汗渍和双脚,适量饮用一杯温开水。稍作休息,晾个十来分钟后再进入空调房为宜,这样能让张开的毛孔先行收缩,防止寒气再次侵袭身体。

泡脚注意事项

● 有血栓、糖尿病、心血管病,还有静脉曲张的朋友,泡脚前最好先咨询一下专业中医师。

● 泡完脚赶紧拿毛巾擦干,湿漉漉的脚晾着,寒气湿气容易进入身体,就白费了泡脚的功夫。

● 老人泡脚时间不宜过长,否则可能引发盗汗、心慌等症状。女性月经期间不宜泡脚,易导致月经量增大。小孩泡脚时间控制在5-10 分钟即可,每周 1 - 2 次,水温不宜超过 38℃。